第七十一章 积极要求进步 (第1/2页)
曹嶷刚从东木根山返回平城。
两相一对比,还是更喜欢平城一些。
都是草原,但差别太大了。
北边的草长得太稀疏草与草之间裸露着大量沙子,只有河畔及山麓才长得好一些,不多的农田也开辟在这一片。
平城这边的牧草就紧密多了。开花之后甚至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,蜜蜂飞来舞去,辛勤忙碌着。
单于都护府的人甚至帮云中郡培养了一大批养蜂人。
蜂蜜本来就是草原主要特产之一,以往主要靠采野蜜,现在人工养蜂。
这种技术在中原也是比较先进的。
蜂箱是由前晋张华在一本名叫《博物志》的书中记载,出现的年头很短,应该是晋时才有人尝试收捕野蜂,而在此之前多为野放。
平城东市已经出现了大量蜂蜜、蜂蜡,售价肯定比粮食、肉奶高多了,但比起中原蜂蜜的价格,不值一提。
今日曹嶷就遇到了亲自押送大批牲畜、奴隶、皮革、鸟羽以及蜂蜜至平城的徐澄之。
徐澄之是徐州东莞人,曾为徐州治中从事,前后侍奉过多位徐州幕主。
幕主经常换,治中从事却一直干了下去。
他是王衍的人,出任凉城大农也是王衍的安排,至今已快一年了。
“少监。”见得曹嶷后,徐澄之率先行礼。
凉城国大农理论上来说没有品级,有也是代国的官品,和中原不是一套体系。但在单于都护府深耕云中、马邑、凉城三郡数年之后,从代公兼任副都护开始,陆陆续续有好几个人兼领幕府官职。
比如,幕府分置左右长史,左长史仍是何伦,右长史则是代国辅相王丰。
再比如,幕府分置左右司马,左司马为孙和,右司马则是代国镇西大将军郁鞠。
二人之下,还有参军、从事中郎、督护各一人。
这个目的,一是为了模糊单于都护府和代国朝廷的界限,二是为了让代人分享权力,进入体制,以更好地调动代国的资源。
他们不是代公,只要有官当,仍掌握一地大权,管你上头是谁?
初时可能心理上还不适应,或念旧恩,或谓胡汉有别,所以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。
大梁天子的改革,从来都是循序渐进,而不是一步到位,给你留下充足的缓冲时间。
所以,凉城大农这个职位有个潜规则下的官品:正六品,比少府少监(正五品)低两级。
“弘道,以你我的渊源,何须如此?”曹嶷一把扶起徐澄之,责备道。
徐澄之眼睛一亮,低声问道:“天师——”
“哎,往事休要再谈。”曹嶷咳嗽了下,略微有些尴尬。
天师道历来受打压,被晋廷蔑称为“妖贼”,梁朝开国后又有什么区别呢?
今上为晋臣时,可是残酷镇压过天师道徒起事的啊。
徐澄之伯父、东莞徐宁徐安期可是鲍靓的弟子。
而鲍靓精通尸解之术,永嘉年间已带着大批门生弟子及其家人,并徐州豪族徐宁、臧琨一起南迁,开馆教授炼丹、尸解之法。
前几年,鲍靓见葛洪“道术非凡”,于是将女儿鲍姑嫁给他做续弦妻,夫妻二人一起研究炼丹、医药。
老岳父鲍靓还在研究尸解,因为他年纪渐渐大了,得为死后如何超脱于世考虑。
徐澄之没有跟着南下,但他确实是正儿八经的天师道徒。
曹嶷不知道他有没有私下里开馆收徒。
你可别让一帮拓跋鲜卑学了道术啊,万一战场上来招狂风大作,岂不完蛋?
于是,他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弘道,你带来的牲畜、生口、蜜蜡我收了,有多少收多少。你以后好生做官,别乱来。我看你也挺有本事的,心思要放在正道上啊,翼护一方百姓,令其安居乐业不好么?”
“超脱了世人,却超脱不了自己,唉。”徐澄之听了有些不甘心。
说实话,他都想跑江南去了,道术使我快乐。
“今上不喜天师道。”曹嶷见了,低声叮嘱一番:“他是太白星精,法力非凡,你斗不过他的。”
徐澄之悚然一惊。
太白星精何等伟力,确实斗不过。不过,若今上建个神国就好了,统治天下不比现在容易多了?
见徐澄之已经受到了震慑,曹嶷不再多说,而是看着那些蹲在墙根下的男男女女们,问道:“哪里来的生口,怎如此瘦弱?”
“西征诸部回返后献给王夫人的。太夫人在凉城避暑,遂命我带人将生口送来此地,共一千二百人。听闻是路上顺手打了几个不愿献上牛羊的部落,贵人都被弄死了,部众分作数处。这一千二百人,来自三个不同的部落。”徐澄之说道:“长途跋涉之下,可不就瘦弱不堪了么?其实都是饿的,身子没病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