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蝴蝶振翅 (第1/2页)
于是。
七日之后。
当黄举天端坐于礼部贡院的幽静考场,面对决定命运的进士科考卷时。
他犹豫了。
“我当真要交白卷吗?”
按照历史的既定轨迹行事,或许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作为穿越者的先知优势,安然顺遂地度过此生。
但这样的生活,与虚度又有何异?
远的不说,只看当下。
他不远千里赶赴长安,又怎甘心为蝇营狗窃之辈的虚假名望,充当捧场的看客呢?
“哪怕只在角落里发出一声呐喊,也算我不枉此行。”
黄举天缓缓扫视着考卷,笔尖停留在策问一栏。
“今观世风日下,诚信渐衰。商贾以伪乱真,市肆欺诈频生;士庶言而无信……析诚信之要,陈整饬之策,以期本固邦宁。”
黄举天凝思片刻,心中已然笃定,遂提笔而书:
“近闻长安有士子邱慕阳,于朗朗乾坤之下,行养望沽名之举……”
严格意义上讲,黄举天撰写的这篇文稿,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策论。
更像是一封直指时弊的“举报信”。
至于此举是否会招致严重后果?
黄举天表示,这样的忧虑实属多余。
毕竟,科举考试中“通关节”的现象,早已成为世人皆知的潜规则;
使得寒门考生的不满与怨言,便如暗流涌动,时有喷发。
例如晚唐诗人罗隐,参加科举十余次均以失败而终,便写了诸多诗歌抱怨不平。
面对这些微不足道的声音,与光同尘的考官,只需将这些“异见者”排除在及第名单之外,便能做到眼不见为净,心不烦为安。
自知此番科举断无及第之可能,黄举天嘴角噙笑,迈着悠然的四方步离开贡院:
“我这也算‘一怒之下怒了一下’吧。”
既已如此,他不再多想。
转而思忖该给家乡长辈亲友,带回哪些长安特产。
在他身后的贡院之中。
现场监考的差役们,正忙碌地将近千位考生的试卷收拢,交予专门负责的胥吏进行初步的梳理。
规整后的试卷,会被转送至礼部衙门,再由礼部堂官差遣相关人员着手阅卷之事。
所谓“相关人员”,并非暗中打通关节的直接涉事官员。
后者若有心要抬举某位特定考生,无需亲自涉足阅卷环节。
只需遣人往礼部递张条子即可。
那么,考官又该如何确保条子执行到位?
当然是靠大唐先进的考试制度了。
糊名法虽在武则天即位初年就出现,但并没有在科举考试中普遍使用。
按公开的考试规则,考官审阅试卷时,不仅会考量考生的学识水平;
还会参考其平日里的名声、诗文的流传广度,以及个人的德行与声誉,来决定是否给予及第。
那些拥有门路的考生,往往既会递送条子,又会努力提升自己的声望。
这种做法,几乎成为了晚唐科举的既定规范。
因此,即便是面对一张近乎空白的试卷,考官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。
而是会先仔细查看卷首考生的姓名,确认其是否出现在那些条子之中。
“黄巢,字举天……黜落。”
“黄巢,黜落。”
“黜落。”
一连三位考官,在确认黄举天条上无名后,给出了相同的评定意见。
即便是身负把关重任的礼部侍郎李景让,亦未能例外。
明面上,李景让以执法严正著称,平日里言辞刚直,毫无避忌。
正因如此,他手下的礼部官僚们,才会无一人察觉到异样。
待阅卷工作圆满结束,考卷被妥善封存之后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