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仙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八仙小说 > 黄巢挽天倾 > 第十二章 君臣一心(求月票、求推荐票)

第十二章 君臣一心(求月票、求推荐票)

  第十二章 君臣一心(求月票、求推荐票) (第1/2页)
  
  “再等等。”
  
  仇士良懒懒地抬起三根手指,绣着金线蟒纹的袖口,疑似在烛火下吐出了蛇信。
  
  立时有手下上前,用铁钩刺啦一声,撕开粘连在男子口鼻处的湿纸。
  
  那人胸腔剧烈起伏着,被水泡得发白的嘴唇使劲翕张:
  
  “是李景让……那夜秘密拜会我家家主的,是礼部侍郎李景让……”
  
  “说了什么?”
  
  “我不记得了,不记得……”
  
  仇士良忽然俯身,捻起案头一块浸透的桑皮,慢条斯理地往男子青紫的脖颈上贴。
  
  “说是要在殿试上对付您!”
  
  仇士良毫无意外地点点头,将整沓湿纸摁在男子脸上,浑浊的笑声从他喉间溢出:
  
  “李台郎,我就知道是你。”
  
  田录瞥见干爹抚弄玉扳指的细微动作,心里瞬间明白,这是打算留活口的意思。
  
  当然,要留下的并非李德裕府上的这名仆人。
  
  而是黄巢。
  
  “卷子拿给我看看。”
  
  田录赶忙双手将黄巢的殿试考卷,递到仇士良面前。
  
  仇士良展开卷子,目光扫到卷尾的两首诗时,不禁微微一怔,脸上浮现出一丝难得的震惊之色:
  
  “好诗才!”
  
  邱慕阳眼中也闪过一抹讶异,不过他生性冷淡,很快便恢复了平静。
  
  仇士良看着田录,开口问道:
  
  “慕阳排第几?”
  
  田录在一沓殿试卷中翻找起来,好不容易才从倒数后七张找到。
  
  仇士良见状,忍不住低声骂了几句礼部那些文官。
  
  随后大手一挥,将邱慕阳的考卷挪到了最上方,沉声道:
  
  “就第十名了。”
  
  转头望向垂手侍立的青年时,面上又浮起几分惋惜:
  
  “可惜了,若非身份泄露,便是殿试前三甲也未必不可。”
  
  邱慕阳恭敬应道:
  
  “大父之恩,没齿难忘,孙儿不敢再有他求。”
  
  仇士良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,抬手轻轻拍了拍邱慕阳的肩膀。
  
  而后转头看向田录,吩咐道:
  
  “你先过去,我晚半个时辰再去面圣。”
  
  于是,宦官们捧着黄绸包裹的考卷鱼贯而出。
  
  只留下殿角那具遭受水刑的尸体,在烛影中愈显青白。
  
  寝宫内。
  
  李炎正对着冷透的晚膳出神。
  
  自登基以来,他总要等暮鼓敲过三巡才肯用膳。
  
  唯有看着宫门次第落锁,听着更漏声在空荡的殿宇间回响,才能稍缓心中焦灼。
  
  皇帝的位置,本应属于他的侄儿李成美。
  
  李成美是唐敬宗李湛的第六子,因先帝文宗子嗣凋零,庄恪太子暴薨后,李成美才被选为太子。
  
  册封新太子的当天,唐文宗突然病倒,册封仪式被迫取消。
  
  仇士良趁着先帝病重,假传圣旨,将李炎立为皇太弟,顺利将他推上皇位。
  
  明面上,李炎自然不会承认圣旨是假传的——
  
  谁会与皇位过不去呢?
  
  背地里,他心知肚明,仇士良废黜李成美,选择自己继位,不过是出于政治斗争的考量。
  
  宦官集团的权力,向来依赖于对皇帝的控制。
  
  若李成美登基,没有拥立之功的仇士良,很可能被新皇帝边缘化。
  
  只可惜,仇士良算错了一步。
  
  李炎不仅比那个侄儿更有能力,心思也更为深沉。
  
  他隐忍不发,不过是在积蓄力量,等待中兴李唐的时机。
  
  在那之前,他必须对仇士良以安抚为主。
  
  因此,在昨日的殿试上,他才会接受仇士良三言两语的托词,将那桩科举弊案轻描淡写地化于无形。
  
  “待朕重掌军营……”
  
  李炎心中默念,目光渐冷。
  
  恰在此时,寝殿外传来了由远及近的脚步声。
  
  李炎神色恢复如常,若无其事地拿起汤勺,舀起羹汤,缓缓送入口中。
  
  田录轻手轻脚地走进殿内,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礼,而后双手高高举起手中的黄绸包裹:
  
  “圣上,礼部诸位已阅完殿试卷子了。”
  
  李炎眉梢微微一挑,不紧不慢地问道:
  
  “怎么去了这么久?”
  
  田录赶忙上前一步,躬身回道:
  
  “回圣上的话,奴才过去的时候,南院正吵得不可开交。崔侍郎甚至扬言,明日早朝要弹劾李郎中独断专权。”
  
  “哦?”
  
  李炎拿着汤匙的手微微一顿,追问道:
  
  “可是为了那两人的名次?”
  
  “圣上英明,正是此事。”
  
  李炎继续慢条斯理地吃着饭,淡淡追问道:
  
  “结果如何?”
  
  “邱公子与那黄巢,都排进了前二十。”
  
  “有意思。”
  
  李炎嘴角泛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:
  
  “放书案上吧。”
  
  待田录应了一声,悄然退下。
  
  李炎瞬间没了胃口,放下碗筷,大步走到书案前,展开试卷查阅起来。
  
  “第一,卢锦程。”
  
  “第二,王沐霖。”
  
  “第三,崔知睿。”
  
  “第四,李靖澜……”
  
  一页页翻下去,李炎面色愈发阴沉。
  
  众所周知,“五姓七望”指的不是五加七,共计十二个大族;
  
  而是代指陇西李氏、赵郡李氏、博陵崔氏、清河崔氏、范阳卢氏、荥阳郑氏以及太原王氏,这七个大族。
  
  在他们之下,便是京兆韦氏、河东裴氏、河东柳氏等同样声名赫赫的高门士族;
  
  以及在地方上拥有一定势力根基的中等世家,和处于鄙视链底层的普通士族,可称“寒门”。
  
  这些世家大族,宛如一张庞大而错综复杂的巨网,牢牢把持着大唐的官僚系统。
  
  对于天然追求集权的封建帝王而言,这种局面无疑是巨大的威胁。
  
  延续科举制的初衷,便是唐朝皇帝试图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,打破世家对仕途的垄断,进而削弱世家势力。
  
  而当下的大唐,却犹如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,重疴缠身。
  
  藩镇割据,宦官干政,皇帝的权威被肆意践踏。
  
  李炎急需世家支持,才会听取杨钦义的建议,选择出身赵郡李氏的李德裕入朝为相。
  
  李炎的眼中闪过一丝不甘与无奈。
  
  若非局势如此艰难,他恨不得立刻将排在前几的世家子弟通通后挪。
  
  “邱慕阳,第十名么?”
  
  李炎稍作思忖,轻轻翻过这一页,默认了此人的成绩。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