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仙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八仙小说 > 北宋穿越指南 > 0620【寻仙使回来了】

0620【寻仙使回来了】

  0620【寻仙使回来了】 (第1/2页)
  
  在徐州逗留三日,朱铭没有选择北上,而是前往刚划给淮南省的下邳。
  
  下邳以前是北宋淮阳军驻地,这里也编练了一支新军,用来控厄山东的南部地区。同时又具备保护淮北安全,威慑东部海盐产地的重任。
  
  在下邳阅兵之后,朱铭又顺着盐运河,坐船前往海州(连云港)那边。
  
  后世的连云港市区,此时还是一片大海。而连云港的海港,目前位于一个大岛上,这座大岛即为东海县。
  
  一船船海盐全部靠边,等着太子船队先过去。
  
  朱铭对白胜说:“举旗传令,别走运河中间,给盐船让个道。”
  
  “是!”
  
  白胜立即跑去传令,很快太子船队就靠边行驶,对面而来的盐船也得令启动。
  
  富直柔感叹道:“殿下心系百姓,胜过昏君万倍。”
  
  朱铭笑道:“你却是越来越会奉承了。”
  
  历史上的富直柔,其实是个谏臣,曾多次直谏赵构。因为得罪了秦桧,被扔去提举道观,后来启用为知府也辞官不干。因为他不愿跟秦桧同朝为官,后半辈子悠游山水写诗为乐。
  
  富直柔说道:“蔡京改革盐法时,曾有一条政令,即便是官府的纲船,遇到民间盐船也必须让道。在过榷卡时,盐船可以优先通行。”
  
  “蔡京确实做了不少实事。”朱铭点头认可。
  
  富直柔说道:“可花石纲兴起之后,不管什么船,都得给花石纲的纲船让道。到最后,盐船甚至要给地方土贡的贡船让路。蔡京第三次复相时,他定下的盐法已被破坏殆尽。”
  
  朱铭点评道:“蔡京盐法,急功近利,只可取其一半。”
  
  “他也不过是为了迎合上意。”富直柔说道。
  
  北宋的西北地区,主要食用解州盐和西夏青白盐。
  
  宋徽宗继位没两年,解州盐池就因洪水而毁坏,而朝廷又在贸易制裁西夏盐。一时间,陕西百姓突然没盐吃了,蔡京就是在这种时候改革盐法的。
  
  改革大获成功,不但解决了陕西百姓的吃盐问题,而且第一年就让盐税翻好几倍,并且让全国的食盐生产、销售、运输活跃起来。
  
  但是,很快引发恶劣后果。
  
  蔡京通过改革,把属于地税的大量盐税,一个子儿不留通通改为国税。
  
  地方财政收入锐减,但地方官又要用钱,那就只能向老百姓收更多的苛捐杂税。
  
  其次,蔡京为了给宋徽宗弄钱,疯狂的发行新盐钞,导致旧盐钞剧烈贬值,盐商遭到朝廷的凶猛盘剥。只向盐商下手也还罢了,蔡京还不断提高盐价,让老百姓的吃盐成本逐年上升。
  
  面对中央和地方的双重压榨,老百姓哪里扛得住?
  
  刚开始,蔡京还打击权贵套取盐钞。可等到解州盐池修复完毕,陕西不再闹盐荒了,蔡党就带头以盐钞牟利,把外地盐商搞得更加苦不堪言。
  
  蔡京盐法改革的结果,最终就变成那副鬼样子,即:中央财政收入大增,权贵赚得盆满钵满,而地方财政、盐商和百姓全部遭殃。入中制度彻底崩溃,盐商们无利可图,不再帮朝廷往西北边疆运输物资,转而从权贵手中直接购买盐钞。边军连年缺少日常供应,戍边士卒因此大量逃亡。
  
  现在,大明新朝吸取教训,采用了蔡京盐法的七成内容,把急功近利的部分全部摒弃。
  
  比如盐船不交过路费,这一条就取消了,留给地方一些财政收入。
  
  入中(开中)制已全面恢复,宣和四年后发行的旧宋盐钞(盐引),大明新朝也会予以承认。并且,大明新朝严格按照食盐产量,慎重发行每年的商盐钞引,保护合法盐商的正当利益。
  
  盐价也降下来了,恢复到蔡京改革之初的水平,以此降低各地百姓的生活成本。
  
  中央盐税自然锐减,但对长远发展有利。
  
  别的群体且不论,反正全国各省盐商,对大明新朝衷心拥护。谁敢提什么反明复宋,盐商群体第一个不乐意!
  
  这不,听说太子爷前来视察,东北盐商们纷纷往这边赶,带上无数礼物前来感谢恩德。
  
  嗯,“东北盐”就是山东河北海盐,这是宋代的官方称呼。
  
  东北盐商闻风往徐州聚集,接着又追到下邳,总算在海州把太子给追上。
  
  朱铭简单接见了东北盐商,收下他们不太贵重的礼物,那些特别贵重的礼物一律退还。
  
  接着,朱铭又前往盐场视察,了解海州官私盐场的情况。
  
  产盐量最高的盐场,基本都属于官营。但也允许私营,不像明清两朝管得那么死。
  
  就连盐户,也有自由选择权,觉得待遇太差可以选择不干。
  
  “官场的盐工从哪来的?”朱铭问道。
  
  东海盐监吴居积回答:“一半为招募(雇佣),一半为丁役(服役)。”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