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1章 他们若再阻拦变革,便是大明的罪人! (第1/2页)
大明经朱氏三父子十数载经营,表面上依旧维持着一派繁荣昌盛之象,可实则内里已被内忧外患层层包裹,恰似一座华丽却暗生裂纹的大厦。
北方的蒙古部落仿佛一群饿狼,时时觊觎着大明的疆土,不时南下侵扰边境。
所到之处,火光冲天。
百姓的房屋被付之一炬,财物被洗劫一空。
无辜的民众惨遭屠戮,哭声、喊声交织成一片绝望的悲歌。
东南沿海的倭寇,如鬼魅般肆虐横行,大明海防竟形同虚设。
他们肆意劫掠商船,使得商路受阻。
沿海居民整日提心吊胆,惶惶不可终日。
与此同时,国内部份地区仿佛被厄运笼罩,灾荒频发。
田地干裂荒芜,颗粒无收,流民数量如潮水般渐渐增多。
而朝廷的财政,在应对这诸多棘手问题时,已陷入捉襟见肘的窘迫境地。
传统的赋税制度,恰似一位迟暮老人。
步履蹒跚,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开支需求。
这日,王府之中,气氛略显凝重。
常清韵身着一袭素雅的明代襦裙,裙摆处那精致的云纹刺绣。
在阳光的映照下若隐若现,仿佛诉说着大明曾经的辉煌。
她头梳高髻,一支翡翠簪子斜插其中。
散发着温润的光泽,更衬得常清韵端庄大气。
此刻她正轻抿香茶,神色看似从容,却难掩眼底那一丝忧虑。
常清韵缓缓放下茶杯,语气中透着大家闺秀独有的睿智与果敢。
“如今这局势,想必诸位心中都如明镜一般。
朝廷财政紧张得很,就好比那漏底之桶,四处都是窟窿。
北方边患、东南海防,哪一处不需要大把银子去填?
救灾与民生建设,又哪一样能耽搁片刻?
我近日琢磨着,推出一种‘助国券’,或许能解这燃眉之急。”
朱棡身着锦袍,腰束玉带,身姿挺拔。
他剑眉微蹙,目光深沉,略作思忖后说道:“嫂子所言极是,朝廷如今的困境,确实如嫂子所说。
只是这‘助国券’,虽想法甚好,可其中细节繁杂得很。
朝堂之上,六部各司其职。
这事儿该由户部主理,还是另设机构?
要想让百姓和商户信任,绝非易事。
就拿那大明宝钞来说,起初通行顺畅,后来却因管理不善导致贬值严重,百姓深受其害。
咱们得吸取教训,制定周全章程,方能推行下去。”
常清韵闻言眼神陡然锐利起来,手掌在空中有力一挥。
她果断说道:“三弟,这事儿不能只依赖工部工匠。
如今西洋诸国科技发展迅猛,其器械制造之术颇为先进。
近年来常有西洋传教士来我大明,带来一些新奇物件和技术,我听闻其中便有关于蒸汽动力的原理。
虽目前咱们对蒸汽机的制造尚在摸索阶段,但假以时日若能成功制造,其对工坊生产、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助力不可估量。
而军中多有能工巧匠,谢家在军队中亦有人脉。
钰儿,你明日就修书一封,让永平侯帮忙寻觅这方面人才,协助工部一同钻研。
至于这‘助国券’,可效仿我朝盐引之法。
以朝廷信誉做保,明确兑付期限与利息,让百姓放心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